讀書是為了自知
- 作者: 林金壇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25-10-17
- 學校: 佛教黃鳳翎中學
現在,真正熱愛讀書的人愈來愈少,人們似乎都在被「強制性」推著讀書而忘了讀書真正的目的—「自知」。蘇軾所言:「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句表達人們往往難以客觀地認識自我。在主觀意識與大環境的影響下迷失自我,成為一粒細小的塵埃在世間漫無目的,隨風而拂。只有真正理解讀書的真諦,才能提高自身思想的深度,培養獨一無二的人格實現所謂「自知」。
人類如果都不讀書,那麼所有人都會趨向同化。如今社交媒體的發展之迅速,大家都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在生活上的經驗:烹飪、旅遊、穿衣、音樂。隨著粉絲體量較大的博主出現,人們會較易地信服他們的所作所為。「模仿」、「跟風」的行為隨之出現。大家以同樣的方式進行烹飪、用同樣的「攻略」旅遊、穿著一樣的衣服、聽著一樣的歌。若如此,人類與被編程好的機器人何異?不閱讀,只沉浸社交媒體之中的人會逐漸迷失自我,沒了獨立思考、決策能力,只會為求方便而套用模板。相反,靜下心在書籍中才能更好地認識自我、開拓視野,學會用不同角度辨認網絡的信息,從而防止被同化。
讀書讓行路不再盲目。總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卻不這麼認為,人需要讀萬卷書,才能更好地行萬里路。讀書是基礎,行萬里路雖然可以增長見識,但無讀書的輔助,所見所聞也只會是流於表面。當不懂歷史的人立足長城,他能瞧見的只有一條由石磚築成的無止境長廊。倘若是一個懂歷史的人立足於此,那麼他的眼前定是另一抹景色;中國的王朝興衰在此流淌;無數古代勞動男丁的血淚匯集成這條中國脊樑。他們可以感知長城帶給人們的力量與中國的千年烽火。所以有的人即使環遊世界但仍感到空虛迷惘,這是因為他們不讀書,欠缺足夠的知識儲備去感受古建築的內在美。缺乏深度思考的人只像在行一途只有空虛的遊。由此可見,讀書增長人們的見識,才能行更有深度的路程。反之,「行萬里路」也只是「郵差式」的走馬觀花罷了。
讀書也是打破信息繭房的重要途徑。農村的孩子普遍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他們安排著人生的一切,卻無法尋找真正的自我。農村的孩子很少讀書,他們過著一代一代的「子承父業」,在成人時就被安排相親。這可能並不是他們想要。更甚者,他們的認知受限,認為這一切皆是合理的,導致大山裏的孩子一輩子都被困在大山之中,被困在前人狹隘的認知而無法逃脫。如果他們有機會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閱讀。他們便可以更加清晰認識世界,而不僅限於一座山,產生走出大山的勇氣。所以,讀書才能幫助認知較低的人突破限制,認識更多元化的世界。
讀書,是撥開認知迷霧的利刃,是我們認識自己的一面銅鏡。只有讀書,才能令自己不成為江海中一滴普通的水滴隨波逐流。通過閱讀與反思,我們才能跳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境。通過讀書,人類才能更好地尋找自我,真正實現「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