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人民

曾幾何時,讀書成為了階級跌近,獲得官祿的工具,可這種一昧追求榮華富貴,而又自私自利的志向真應作為讀書的目的嗎?若使社會上人人讀書皆是為了自己的私欲,不學習古今聖賢心懷大略的理想,則不僅墮落腐朽之風盛行,更把天下萬千百姓的苦難編織成了自己身上的大衣。

先秦孔夫子以一己之長達濟天下莘莘學子,以有教無類的精神帶動了四海文化氣息的興盛,但他又何嘗不曾是一名普通的平民百姓?孔子讀書萬卷,但沒接受魯國國君的願求留在魯國做官,反而是決心踏上國游到國之路,教化天下百姓學習道理,最後才得以青史留名,被尊為萬世師表。所以說,讀書決不會是為了功名利祿,反而是應以達濟天下人民為唯一理想,改變人民的處境,如孔子一般努力改變人民知識水平低的窘境,才應是讀書的最高目標。

誠然,有人為了謀生而讀書,但如果讀書僅僅是為了謀生,那可就對不起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墨客著下的萬千書卷了。唐代杜甫、白居易等科舉入仕,求得半點官職以謀取生計,不曾有人指責過他們。但是假使杜甫未曾為人民發聲,深嘆朝代衰敗給人為帶去的苦難,著下「安得廣厦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一眾名句針貶時政,與百姓共情,又有誰會賦予他詩聖的稱號?是故即便沒有孔孟教化天下的能力,也可憑讀書而來的才華、地位而統御四書五經,為無數苦難中的黎民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了腦海中的理想拚搏一生,就算粉身碎骨,落得茅屋一所,那也在所不辭。

自古以來,鮮有人認為讀書能真正地幫到社會的進步,彷彿讀書人就盡是幫滿嘴高談闊論的「腐儒」。讀書人當然不該是如此,也並非皆是如此,上世紀抗日救國的危急存忘之秋中,有多少「腐儒」棄筆從武,抗日救國?他們當中有奔赴前線,流血犧牲者,也有如錢穆、胡適等化筆為劍,大論抗日救國的必要,鼓勵全國人民團結者。他們是讀書人的榜樣,試想若知識分子們在戰爭來臨時退縮,乃至如汪精衛、周佛海之輩背叛國家,留得萬世惡名,讀書且不可笑?這樣來說,我們讀書,就更不能是為了蠅頭小利了,而是應當懷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以人民利益福祉為重,努力實現自己在書海中所見到的美麗世界。

總而言之,無論是孔子的教化天下、杜甫的為民發聲,還是知識青年們以家國利益和人民福祉為重的遠大理想,都完美詮釋了何為讀書的意義—「為人民服務」。正如毛主席說:「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唯一動力。」我們讀書,就更該為人民作出貢獻,才不負勞動者們的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