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 作者: 莫英鎮
- 寫作年級: F2
- 寫作日期: 2019-11
- 學校: 聖文德書院
辛勤,恰如農夫農作,沒有應有的付出去扎實農作物,哪怕有所收穫,又能得到多少利益?相反,倘若農夫願意不日不月又不辭勞苦地去耕種,總能得到自己相應的回報,甚至是事半功倍,也就如莊子言:「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裡力」又亦如古人所說:「梅花香自苦寒來」並非乃無稽之談,試問沒有經歷辛勤磨練又能有所收穫的事,對這大千世界來說簡直是屈指可數,再者更可稱為黃粱一夢罷了。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獲取途徑,我只能說若想得到應有的收穫,付出應有的勤苦便是不二法門。就如張衡道:「人生在勤奮,不索何獲?」人倘若想懶惰去換取收穫就如拿野草換取銅錢般,簡直是異想天開,可笑至極,試問誰會為了比比皆是又隨手可得的東西而換掉有價值的財物?就如中國寓言故事中的守株待兔一則,懶惰的農夫因一次偶然機遇就決定利用自身的運氣及靜坐去等待獵物的自投羅網換取一時溫飽,荒廢自身本有的農地,本可以依靠農作長期溫飽的他,最終落得活活餓死的下場。當然,這終究只不過是一則編造的故事,也只是為了告誡後人。言歸正傳,「刺骨懸樑」總該有所耳聞,孫敬和蘇秦便是靠著日以繼夜地讀書,並戰勝了自身的環境限制從而有所作為。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因練習書法,甚至把池塘變成了大染缸,並紮下鞏固的基本功,以上例子雖一開始聽起來似乎很誇張,但他們後來的成就便一下子顛覆了剛才的偏見,更會多一分敬佩,證明了大家都一致認為他們的收穫正好跟上了他們的勤奮,甚至要略勝幾分。
付出耕耘有時未必常常都能得到成比例的收穫,時常都會被些不可避免的因素所深深影響著,比如天賦。是天違人願抑或是天從人願也好,都是無以避免且不可操縱之事,但我能肯定的是,若不作抗爭,讓懶惰侵蝕靈魂深處,單單怨天怨地的話,是肯定會一事無成的。王安石曾說過一則關於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先是說出五歲便能出口成章,寫出一篇令秀才嘖嘖稱奇的詩句,又說出在後來因淪為父親的商業工具,沒有適當的教育,使其才華盡失,只留下五歲寫詩這一佳話便隨著浪潮淹沒於人海之中。相反,歷史上曾有一位叫做左思的人,天資不僅落後普通人許多,一篇文章不讀上幾次根本無法理解當中含義,說話又談吐不清,斷斷續續,惹人煩躁,但也就恰恰這人能刻苦耐勞,不眠不夜地埋頭讀書,寫出了《三都賦》這樣一首好詩,足以令世人銘記,倒是那些起先比他領先的人們也步入了方仲永的後塵。再說,有著「晚清四大名臣」之美譽的曾國潘其實本身也就只是平庸之輩而已,但從他考了八次秀才才得以通過,便可得知他實則天賦不怎麼樣,更晚了同有名臣美譽的李鴻章整整七年,但曾國潘卻能跟李鴻章在名聲及公務處理方面不分上下,各自都有著自身的豐功偉業,更成為了後輩的效仿對象。由此可見,天資固然影響著彼此的起跑線,卻不影響彼此日後的高度,天資高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卻使你眼前多了一座山,因為沒有足夠的高度便沒有足夠的資本去駕馭自身的優勢;天資低並非全然是件壞事,因為當你看見眼前深坑之時,在你決定填滿這個深坑時,你所經歷的過程註定使你高人一等;天資平庸不註定會平凡,當你有著一顆不平凡的心,願意戰勝一切的心,誰都不會離你而去。就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曾寫道:「當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種事物的話,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依我說,無論大家起點如何,需要經歷的過程艱辛程度也是一樣的,誰都會陷入困境,但誰只要肯踏出一步,便能踏出一步新天地,就算結果是事半功倍抑或是事倍功半也好,所得到的結果便是你最美好的果實,反之則會深陷泥塘之中,越陷越深,至死也只不過一霎光輝罷了。所以說,哪怕再不堪,不付出也只可落得兩手空空的結局。
收穫未必只能在成功的經驗中獲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觀念正是普遍社會所仍可的一種規則,從此便在我們心中落下一顆種子,蔓延至五臟六腑,也使我們變得盲目起來,任何事物都追求著成功才帶有收穫的觀念,其實不然,正如蕭伯納所言:「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不但比無所事事的人生更榮耀,並且更有意義。」這也正是我想說的,就如美國最偉大總統——林肯,失敗了整整十一次的總統競選,一次次地累計經驗,完善自身地政綱,調整自身地狀態,使自己在後來擔任總統時已成為一位政治老手,帶領美國度過了最艱難的南美戰爭,使國家成為一方霸權,假若他第一次競選便成功了,誰又能保證他必能造就如此事業呢?再說我們的國父孫中山,革命整整失敗了十次,卻在後來第十一次的辛亥革命之中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再一次復興中華,流芳百世。他的成功靠的是又是甚麼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便是一次次的失敗帶來的經驗,挫折固使人意志消沉,卻能使在它折磨之下又站起來的人變得更加堅強,更加無法擊敗,就如於謙《石灰呤》的「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般,磨礪著自身的意志。所以說,我們不要總因為失敗而感到垂頭喪氣,這只會使自身一蹶不振,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從失敗吸取經驗,誰說這些不算是收穫?只要用心去發現,從失敗中抽取自身想要的資源,也就相當於修補了成功之前的種種瑕疵,這樣又何嘗不是一種付出勤勉所得到的收穫呢?
就如耕種,農夫們付出許多勞力去翻松每一塊土地,以求自己的農作物得以豐收,他們自己很清楚,倘若不在自身的農地下全部都揮灑下自身的汗水,是不足以灌溉完的,也無法使收穫得到自身所期望,但我們也清楚,有些事終究是無法改變的,像是土壤的營養程度,素質不佳只能令收穫減少,唯一方法便是不斷施肥去改善,這樣一來也能使農作物的收穫漸入佳境。相反,如果有著這個優勢卻不肯去妥善保養,放棄了施肥,翻倍的收穫只能第一二次,但在後來也只能是日況愈下,收穫一次不如一次。當然,每件事都有意料之外,像是自然災害,更是農夫們的噩夢,面對突然其來的災害只能令農作物白白犧牲,但這不代表農夫們一無所獲,至少他們會多了經驗去應付這些突發狀況,更加懂得預防。這樣一來,經過不斷的改善,使自己能農作物能收到更多保障,減少自己的損失,其實對於農夫來說更是一個更大的收穫。
其實我們人生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為了目標也只能不斷地前進,追逐著收穫,但請不要覺得一分努力就一定有會有相應的回報,這只能顯得自身功利化,也只能妨礙自己的上進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並不是必定的,相比起剛才那句,我更喜歡「不斷耕耘,不斷收穫」。力求登峰造極,而不是達到了自身目標就好,就如求學般,「學海無涯」並不是沒有道理,面對沒有極限的事就放膽去追吧!假若前路茫茫,耕耘便將成為你的指路燈,引領著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