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突破認知

當我們翻開一本書,是為了尋找黃金屋還是顏如玉呢?在我看來,讀書的意義在於讓我們在現實中被禁錮和蒙蔽的思想生長出翅膀,穿過書海,抵達心靈中那片還未被發現的彼岸,突破自己的認知。

在我們閱讀一本書時,是否會思考其中的內容對自己有甚麼益處?我們的價值觀不知不覺間便會跟隨書中內容潛移默化,在此過程中,思想沖破了牢籠,化作一棵棵樹苗,茁壯生長。

讀書是穿越時空的隧道。縱觀歷史長河,書本也許就是一道穿越之門,帶我們重新回到那遙遠的古代,領略古人的智慧和史事之魅力。翻開《史記》,自黃帝起至漢武帝時的往事便如同電影般浮現在眼前。司馬遷的筆成為時光的刻習,將歷朝歷代的興衰悉數鐫刻在紙張中。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一道沉重的朱漆宮門,一步踏入千年朝堂的暗湧之中,通過墨水將朝廷智謀呈現給後世子孫,感受在權力搏弈下的人性底色。正是這條時空隧道,讓我們見證了許多千百年前的歷史往事,感受古時與現代不同的溫度,拓寬後人認知。

讀書是刺穿偏見的利刃。偏見在每個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若要擊碎這頑固的思想,需要以鋒利的寶劍將其擊碎,而讀書正是這把刀刃。閱讀《殺死一隻知更鳥》我們被迫直視司法體系裏的種族歧視。我們認識到真正的偏見不以猙獰面目示人,而是混雜在言談之中。而書中情節正悄然地修改著自我認知。翻譯《駱駝祥子》,刮破了我們對「奮鬥定能成功」的幻想,學會審視時代特性。在我們合上書頁之時,關於「命運」的偏見已在不知不覺間裂開碎紋。正是讀書這把利刃,逐漸擊破我們的思想防線,增長讀者認知。

讀書是靈魂的淨器,許多時候,在認知的禁錮下,心中雜念頻生,不知該以何物消解。此時,讀書卻能如一注清泉洗滌我們的心靈,帶給我們寧靜,展開《老人與海》,描繪出老漁夫對抗困難時的情景,將人類心中所想沉澱在字裏行間,展開與靈魂的對峙,一寸寸將心中浮躁沖刷乾淨。閱讀《小王子》,成年後世故的硬殼破裂,童年時期對世界的信任重新流淌入心靈中的每個角落,洗刷掉世俗的污染。此時,心靈回到了最初純淨的模樣,將以前的思想拋下,讓新的認知進入心房。

讀書的本質不在於記住多少知識,而在於讓思想獲得破繭而出的力量,打開認知的牢籠。當我們合上書本時,不僅要改變腦海中的觀點,更應思考如何貼進真實的世界。唯有不斷突破認知的邊疆,才能在多面的景象中摸到真理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