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活得明白
- 作者: 邱柏翰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25-10-17
- 學校: 佛教黃鳳翎中學
晶文薈萃 十優文章
讀書,很難從中尋找到快樂,他是提升階級的階梯,也是精神世界的養分。但是,我覺得讀書只是為了讓我活得更明白罷了。
讀書讓人不再走惘。楊絳有的句話是「你迷惘的原因,就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我看到時非常喜歡,也非常認同。眾人常說古人愚昧,這是因為知識在古時常常是被壟斷的。獨門技藝、智慧結晶是會被保密或限制流傳,倘若斷代,則會直接失傳。人之所以迷惘,便是思索不出結果。正如《勸學》所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只會空想是沒有結果的,不如花時間去讀書學習,看清自己,也看清世界。知曉人之本性,會發現一切都是那麼有跡可尋。
讀書讓人精神變得堅韌。若只是單單不再迷惘,完全稱不上是活得明白,因為會被任意的困難所擊倒。而讀書可以讓人精神變得堅韌不屈,無懼任何困難。稻盛和夫提到:「唯有讀書和賺錢,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前者使人不惑,後者使人不屈。」當一個人飽讀詩書,他將不會被困難打倒。就像司馬遷,從小就讀史書,才在長大後立下一定要寫一本史書,於是《史記》面世。但在其中司馬遷也經歷了許多事,被判入獄、遭受宮刑,這在當時對文人而言是自盡程度之嚴重。但他仍忍辱負重,造就了《史記》的出現,為後人留下這篇曠世巨作。
讀書讓人有逆流而上的勇氣。當一個人不再迷惘,可以承受任意困難後,若沒有逆流而上的勇氣,那他最多是在逆境中看得明白,而不是活得明白。在清朝末期,列強侵入中華,人人自危。而之後讓人耳熟能詳的洋名運動的開端,便是由一群人組成的公車上書。那是一群文人,一群愛讀書的人他們在這樣人人自危的逆境中站出來,為了民族大義獻身。這正是因為他們有逆流而上的勇氣,明白在家國存亡之時,需要有像他們這樣的人,於是他們才走出人群。這便是勇氣。
當然,常人不會遇到那樣的情況。在和平年代,有勇氣,便是感於發言,為自己而活。所以讀書為了活得更明白是對自己說的。是當明白生活的殘酷,但依舊要樂觀生活的態度。
脫離愚昧,忍受困難,並勇於反抗,這便是愛讀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