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香港人情比紙薄。」也有人說:「香港愛心處處」,你對這兩種說法有什麼意見?

  • 作者: 鄧婉芝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12-3
  • 學校: 嶺南中學

香港乃是文明社會,不少人見到不公義的事情,總會仗義幫忙,維持正義,因此有人說:「香港愛心處處」;但另一方面,有人卻認為香港凡事均向錢看,所以人情比紙薄。我就認為這兩個現象都有發生,而且經常出現在你我身邊,但兩者之間的分別在於事情的狀況及事件的對象,香港人會因不同的事情而作出不一樣的反應,所以我們不能以偏概全。

對於人情比紙薄這說法,筆者是認同的。香港是紙醉金迷的社會,港人亦出名現實及要求高效率,生活節奏急促,連平日在街上停下來買旗的時間也沒有,可見港人抽空參加善事的比率其實頗低的。因此我認為這社會現象令港人對做善事感到麻木、抗拒,欠缺利他主義,以致人情味漸薄。但在什麼情況下,港人充分表現出現實及人性涼薄的一面呢?答案就是有關事情侵犯個人利益的時候。最佳的例子莫過於外傭居港權一案,雖然不少港人或僱主認為外傭為社會貢獻不少,而且居港時間非常長,理論上是應給予他們港人身份,法律應不外乎人情。然而,港人一想到外傭居港權帶來的醫療、房屋、交通等社會負擔,以及往後對港人津貼福利的削弱,使紛紛收起憐憫之情,泯滅原有的主僕情懷,齊聲反對外傭居港權。可見,「香港人情比紙薄」的出現,在於事情有否損害個人利益,以及侵害往後福利,皆因港人均是以個人主義為主。

可是,另一方面,本港其實也有不少抱有大愛心態的人士,我們不能一竹篙棒打一船人。早前的汶川大地震,觸動了不少港人的同情心,紅十字會或演藝界等五湖四海的有心人也攜手舉辦籌款活動,得到巨大的慈善款項,而港人捐出的不單是巨額善款,更是捐出無限的關懷和愛心,可見我們社會其實尚有情意。再者,對於事件的對象是廣受社會主流價值觀接受及認同時,港人便會一呼百應。例如每年舉辦的公益金百萬行,受助對象是低下階層及弱勢社群,社會也公認他們為社會上特別需要援助的對象,因此港人都伸出援手,積極參與百萬行,可見港人愛心處處。

總括而言,港人是否有人情只是一線之差,關鍵在於事情的狀況及對象而已。


林翼勳博士評語

能就兩全然相異之狀況作客觀之析論而各得其情,可謂善為文矣。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3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