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與邂逅

身為人,我們一輩子都處於追尋之中,追尋夢想、追尋快樂、追尋平和、追尋未來等等,可為甚麼要追尋呢?因為我們尚未擁有,所謂追尋的東西,其實就是慾望。我們不會知道何時是我們得到慾望的那一刻,可倘若我們過度執著於那一個虛幻的慾望,在追尋的過程中是不是會錯失一些意想不到的邂逅呢?

人生,就像一場賽跑比賽,我們在各自的跑道上拼盡全力想目標前進,先求自己不比別人落後,再求自己能取得出色的成績。為甚麼需要不比別人落後?因為這是一場殘酷的競賽,在比賽中落後代表自己較別人遜色,能力不足,作為社會中的平凡者,注定會被別人無視,因為眾人的焦點普遍只會放在勝利者身上,掌聲和歡呼先會為勝利者慶祝,再順帶成為失敗者的安慰。

除了給這個社會所重視,那為甚麼還要在寥寥的勝利者中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呢?答案顯而易見,因為比賽中只有一個金牌。只有得到更高的名次,才能擁有更多的資源和回報。正如考取大學,學生們每天埋頭苦幹地溫習,只為考試中取得高分數,達到心目中理想科目的門檻。在香港就有被喻為「神科」的醫科,因為這科的分數門檻往往只有名列前茅者才能達到,而醫生在香港是高收入的職業,亦是被普遍家長所認為「有前途」的職業,因而證明了只有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才能在社會中擁有明亮的前途。

這便使人們的心中產生了一種執念,往往只執著於這種所謂「明亮的前途」,為孩子制定了一個理想中的目標,一生就為追尋這個目標而奔波,希望成為一個被人仰慕的人、一個不被人看輕的人。由於社會的競爭力大,我們從小就被社會間接影響或被父母灌輸了這種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只有努力讀書,往後從事高收入的專業、職業,才能出人頭地。這種觀念一早便滲入學生們的潛意識裏,直到他們長大,但又有幾個是能「捱出頭天」,從事這些職業的?

我觀察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一些較富裕的家庭,特別是外國家庭,他們的父母都不會要求自己的兒女長大後要從事特定的職業,任由他們探索自己的興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同時亦賦予意義;而在一些較窮困的家庭,特別是亞洲家庭,父母會給自己的兒女賦予厚望,希望他們能考取名校,長大後從事專業工作,不再為三餐溫飽而擔憂,再出人頭地,貢獻國家、回饋社會。可現實總不能盡人意,因為不同的原因,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會成功,正如賽跑只有三塊獎牌,那些失敗了的人怎麼辦?他們身上背負了父母、老師、甚至自己的厚望,這些厚望轉而言之就是壓力。一旦失敗了,這是一個他們沒有預見到的情況,他們的人生只有一條單程路,因為他們只被允許有一條路,只有不斷地向前走,如果這一條路崩了,他們也隨即墮入無盡的深淵,這也是亞洲自殺率偏高其中一個的原因。

然而,即使真的成功了,得到相關職業的工作了,又有多少人是真的適合這份職業的呢?醫生除了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以外,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醫德」,一顆懂得關愛別人的心,這顆心衍生出細心和體貼。醫生為病人治病,細菌和病毒狡猾得很,一不留神就溜進人的體內,潛伏一段時間後,再以浩浩大軍之勢侵略我們的身體,還會變種成不同的病毒體,躲避人類的反攻。這時便需要透過醫生的細微的觀察,洞悉病人身體的變化,因為其反映病毒的行動,醫生再配合適當的醫療措施,在病狀惡化前就已經把病毒壓制,才能讓病人免於疾病之苦。一名只專長於專業知識和執業考試的醫生是做不到的,因為他不是以病人為中心,醫治病人只是他的工作,並不是他的興趣,因而往往是等到病毒發作後才察覺。有些人一輩子在追尋的目標都是不適合他們的,因而他們邂逅到的人生便失去了意義,只是打著一份無意義的工作,拿著僅有的金錢過活。

又如受人景仰的律師,為公義而戰。在我們印象中的律師都是一副西裝筆挺,正氣凜然的印象,在庭上辯護時,穿著莊嚴的黑袍,帶著象徵公正無私的假髮,以緊密的邏輯和感人的話語為受害者辯護,務求令公義得到彰顯,不必冤枉無辜的人。這個世界上有能力的律師很多,可又有多少真的堅守著良心,努力維護法治的真諦呢?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大毒梟、搶劫犯、十惡不赦的罪犯落網後,他們在法庭上審判時,通常都會有些具名氣、有經驗的資深律師為他們辯護,這或許彰顯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義,可當他們無罪釋放或得到較輕的刑法時,那些被他們殘害、影響的人又要再次陷入恐懼之中,罪犯就拿著從別人掠奪而來的金錢,在自由之地風流快活。這些律師真的在維護法治,追尋公義嗎?一些人在追尋到自己的目標後,會被金錢名氣漸漸麻痺了初心,使當初在追尋路途上所付出的努力和鑲在額頭上都志氣都付諸東流,因為最後邂逅到的人生已不是連接在他當初追尋的那條路上了。

相反,人如果是選擇從事其他一些所謂「不正當」的職業,這是別人會唾棄的。例如電競選手,人怎能靠打遊戲賺錢?魯迅有一句話,叫「玩物喪志」,每天只懂不停地打遊戲他的志氣還能高得那裏去?他們的父母會為他的兒子而感到羞恥,在面對親戚朋友面前,會不敢說出兒子的職業,用其他話題搪塞過去,這便是社會的現象。台灣有一名電競選手「丁特」,他以自己的實力在電競圈打出相當不錯的成績,直到近年退役,他為了貢獻和發揚電競這個行業,每年投入一千萬台幣創建了一支電競隊伍,以親身支持電競發展。他並沒有一個優裕的家境,當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投身這個不被任何人看好的行業,直到現在事業有成,他成功的原因並不只是因為堅持不懈的毅力和命運的成全,最重要的是他沒有放棄自己被人摒棄的理想,堅持追尋著心中的理想,最終名利雙收,受人尊敬,他邂逅到的是別人眼中所謂「成功」的人生。無論自己想追尋的未來在別人眼中是多麼可笑,只要你堅持著,用成績去證明自己的決心和這一方面的能力,收穫的自然比別人多。

讓我們回到根本,在賽跑比賽中,贏得了比賽,又怎樣呢?輸掉了比賽,又怎樣呢?贏了,他得到勝利的成果,成為別人眼中最優秀的人,這並不代表甚麼,他還是人,還存在在這個社會之中,只是人生比較特別罷了,別樣來源於他的出眾能力、他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或許在歷史長河中會有他的一席之位,受別人所景仰,這並不是人人所渴望的,他或者只想成為一個平凡的人。又如輸掉了比賽的人,輸了比賽也不代表輸了人生,他們就像一滴水,混在大海之中,似無用而有用,因為這是大海的其中一部分,形成人類社會的內容。他們可以在人生裏不斷地輸,輸到人生完結,但輸了怎樣?他們雖然不停輸,卻得到了平凡的生活,這或許就是一些人所希望邂逅的人生。

同時我們亦不需對目標有過分的執念,這並不代表不必有堅持的毅力,而是在追尋目標的過程,我們或許會邂逅到一些不同興趣和事物,這是意想不到的邂逅,從而令我們發現另一種的職業或生活方式才更適合我們,人就是要不斷嘗試,不能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眼界裏。以運動會為例子,我只希望在賽跑比賽中得獎,但在賽跑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腳力十足、彈跳力強,如果我還強迫自己繼續進行賽跑比賽,就像把自己困在一個無窗、無門的房間裏,只會得不償失;可如果我嘗試去參加跳高、跳遠等比賽,也許就能增加獲獎的機會,意外邂逅到自己別樣的才能。

無論贏輸與否,我們都從中不經意地累積自己的人生經驗,這是不需要經過追尋的,當我們走到人生的終點之時,驀然回首,過去的人生點滴變成放映片,逐段片段在眼前播放,這或許是一次不浪漫、不完美,還令自己出醜的邂逅,當人到達生命的最後一刻,那還有甚麼要追尋,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回望自己的一生,邂逅到一整段屬於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成功與否應有自己來定義。人生從不止是一條路,只是人被黑暗蒙蔽了眼睛,或許光會不足,只是因為你未走到光下。


林翼勳博士評語

以人生作為比賽闡釋輸贏與成敗,從而指出人生不止單一途轍,應敞開胸襟,有一己之信念而努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