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歷代漢服的意函及變化

中國傳統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與演變和歷朝歷代的經濟、文化以及審美意識息息相關。它還有著「華夏有衣,襟帶天地」的美譽,其中以漢服為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其概念不能與「唐裝」、「和服」相混淆。

據史書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漢服乃是漢民族人文始祖黃帝所創,歷經周朝代的規範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漢服的古樸而莊重的審美中,折射出的是秦漢的「大美」氣象,昭示人們渴望向外開拓,探索進取的偉大信念和高遠情懷,顯現成一種宏大、精深的審美情懷。

漢服的文化也繼而延續至魏晉,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經濟雖極為混亂,但在精神上卻是極其自由開放,人們追求自然、隨意。魏晉名士們不論富貴、不分階層,都以寬衣博帶為風尚。

若說魏晉南北朝是內在精神的釋放,那隋唐則是對美的大膽追求。尤其盛唐時期由於經濟繁榮、手工藝發達、對外交流頻繁,其服飾的色彩的華麗及女子著裝的開放都空前絕後,令現代人也驚嘆不已。隋唐時期,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即在大的祭祀場面,穿上傳統漢服,平日則穿胡服,可謂漢衣冠中最為精彩的一頁篇,其冠服的風華,裝飾的繁美,都反映了隋唐王朝恢弘、華麗的審美特性,令人嘆為觀止。

宋朝漢服的服飾、服式多承襲唐代,但不同於唐代的華麗風格,樸素無華色彩質樸而潔淨的,更為便利,但取束帶足以為禮,解帶可以燕居,免有羈絆纏繞的問題,而色彩上以清白為主,體現文人的儒雅。

以後歷代直至明王朝,各朝都有自己的官方法定服飾,形制各異,但大至都根據《周禮》而設計保持漢服的基本特徵不變。由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透過儒家和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東亞文化圈,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可見其影響性。

但到了滿清入關之後,滿族統治者為了模糊其非正統地位,消減漢民族的民族意識,又出於其文化淺薄的自卑感,強行推行「剃髮易服」的民族歧視政策,迫於野蠻壓力,漢民族被迫行滿族服飾。漢服在華夏長興一千多年後消失,但漢民族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民族服飾,在滿族服飾上堅持自己的服飾特點。

到了新世紀,中國國力上升,一場以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為目標的文化運動蓄勢待發,有志之士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了解漢服,透過日常最顯而易見的必須品,體悟到華夏五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我期望復興活動在新時代、新華服、新青年的主題下,可以鼓勵年輕人傳承傳統服飾文化,弘揚歷史悠久的文化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將中華傳統文化主動傳承下去。


林翼勳博士評語

縷述服裝於不同朝代之傳承與特色,而於滿清入關之強制易服,流露憤慨,且寄望吾人於新世紀致力傳承。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1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