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傳統漢服的文化意義

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明中,數千載的歲月成就出絢麗多彩的漢服。漢服,深深烙印在中華文化的各方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古人的思想感情、文化歷史都能從中反映出來。我們華夏民族中,「華夏」一詞,便是從華美的漢服而來。漢服成了華夏民族的象徵,展現出華夏民族的文明氣質。

古人推崇儒學,以成為君子為一生的追求,而儒家主張中庸之道,強調「文」與「質」並重,漢服充分反映出對文質彬彬的追求,是外型與功用的完美結合。漢服袖子長且寬,能放置手絹等隨身物品,而物品的重力使其被袖子兜著,華美寬薄的袖子,還具有很強的透氣散熱之功能,所以實用得很。也許有些人認為寬衣大袖帶來的不便遠超實用性,現今的西裝襯衣比漢服方便得多。可是,古時的生活節奏較現今緩慢,古人舉止也優雅莊重、凡事三思而後行。因此,寬袍大䄂能發揮出規範的作用,令人舉止從容,遵守禮儀。

在中國封建社會文化中,「禮」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而在《周易·系辭下》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蓋取自乾坤」,指上衣下裳的形制,須由天而定,這把「垂衣裳」與「治天下」連繫一起。服飾制度成了統治工具,被視為「治天下」之道。自此,衣冠禮儀與禮治緊密聯繫貫穿於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漢服被烙上禮學的印記,禮學也遍滿漢服的足跡。

自從西周制定的冕服制度開創了禮學服制的先河,漢服的顏色與紋飾有了嚴格界限。服飾顏色是封建社會等級有別的鮮明徽飾,正如冕服為玄衣纁裳所制,玄衣纁色同是象徵天地的顏色,所以自然是最為尊貴的顏色。而在紋飾方面,不同等級的禮服上圖案紋樣數量,亦不相同。可見,漢服能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禮治社會的發展歷程。

漢服文化博大精深,服飾上每寸布、每個紋樣的顏色、布料、用意背後都經過許多人用盡心思構想,才得以打造這受人景仰的漢服文化,得到「美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傳統服飾自滿清入關後經歷了百年滄桑,漢服漸漸式微,雖然現在略有復興,但大部分人都安於現在,不願花時間了解和研究漢服,令社會漸漸把漢服遺忘。古人用心良苦為漢服傾盡心思,現代人卻因懶惰而令漢服衰落,實在令人慚愧不已。漢服經數千年才延續至今,假如現在失傳,實為可惜,身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應把漢服深刻在心中,令漢服可以流傳百世。

現在遙想古時帝王身穿漢服傲視天下,至今依然為漢服的脫俗瀟灑所動。漢服如同文化的結晶,又是歷史的一面鏡子,見證和參與華夏民族的發展歷程。漢服文明是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應好好珍惜並加以傳承。


林翼勳博士評語

專就文化以述,可見服飾於文明之關係何等密切。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1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