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包山

「搶包山」是一項源遠流長,一年一度的特色傳統的民間活動,亦是太平清醮中兩個主要活動之一,而風靡大眾的「搶包山」活動,在十八世紀已經存在。「搶包山」亦是一項街知巷聞的活動,彷彿是香港傳統活動的表表者。

相傳十八世紀,島上發生瘟疫,不少平民因此死亡。據說居民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以制止,而居民為了酬謝神恩,設立了太平清醮,並建立了三座由包子堆成的包山,供居民搶奪。在傳統上,居民摘得包子越多,福氣就越大。但不幸地,在一九七八年五月九日,搶包山活動進行的時候,三日人同時攀上包山搶包,而其中一座包山因為不勝負苛而蹋了下來。該次意外導致二十四人被壓斷手腳受偒。就是這件事,令到香港政府禁止了這項活動,改成以派發包子代替搶包山,以策安全。在二零零四年,有團體申請重辦搶包山,結果搶包山活動於二零零五年重現。

「搶包山」活動廣受大眾歡迎,但其玩法可不簡單,根據個人比賽形式的規定,十二名參賽者於三分鐘內爬上山取包,然後回到地上。遲到者作為落敗論。而包子則分為一分、三分及九分其三種,九分包都集中在塔頂位置,最後得到最高分數的參賽者便是勝利者。

「搶包山」活動是一項運動性強的活動,所以是十分需要體力的,而比賽中的包更是有分數之別,可見其實要勝出比賽亦要有事前準備的策略。一場鬥智鬥力的比賽,一項源遠流長的活動,難怪風靡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