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居

香港——一個寸金尺土的國際大都市,由市區至郊區也是車水馬龍。加上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隨處可見的長者要尋找居所真的難上加難。

香港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六十五歲,而男女平均壽命是八十五歲,即是退休後仍有二十年安享晚年。但現實是退「休」,還是退「憂」呢?雖說香港有聲稱可讓人安享晚年的強積金,但是飛升的通漲指數令到港元間接貶值。可能三十年前你年青力壯的時候仍對強積金有一定的期望,但三十年後又是另一翻新景象。因此,大部分零經濟收入的長者也面臨著退「憂」的問題。

香港政府慣例把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退休人士標籤為長者,並派發一張長者卡。這可說是香港最大的福利,甚至在麥當勞也有優惠。當中更有令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醫療福利,在政府醫院中只需要極廉價的價錢便可以「住上一兩天」。但前提是你必需有足夠的壽命用於輪候服務,所以體貼的香港政府發明了醫療券。可惜,香港除了樓價高,醫藥費也是天價。至今為止的醫療券的累積金額是二千港元。萬一不幸地閃了腰,一個療程便可把醫療券「清倉」,所以我認為這制度有點不切實際。

以上舉的種種例子,我想說明其實香港長者於退休後面對的不單是居住問題,更有各種的需求。一般來說,香港長者大多居住於自己的祖屋或子女的「縮水樓」裏,這些有孝順子女照顧的長者當然可以安枕無憂。但是,有些不幸的長者擁有的可能是叛逆或工作能力不高的子女。長居安老院、經常性搬屋,甚至露宿街頭是長者面臨最大的問題。這一批長者沒有「安穩」的屋檐,沒有穩定的生活,沒有悉心的照顧,演變而成的是各方面的不足。作為年青一輩的我們,給予長者的多局限於物質上的東西,但更好的是心理上的照顧。跟長者們玩遊戲、做手工,已經可以令他們有溫馨安樂的感覺。

反看我們,其實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只是面對的問題不同。要預防問題的發生,未雨綢繆是最好的辦法。「月光族」是香港年青一輩的最大弊病,由此可見養成儲錢的好習慣十分重要。有人說錢會貶值,儲錢不實際,但其實這都是藉口,積少成多,適當的投資有助年青人儲蓄。

綜上所觀,沒有準備的老年會面對眾多的問題,因此年青人不但要關懷長者,也要關心自己的未來。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7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