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問

人們總是說,學問學問,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是打開智識寶庫的鑰匙,也是通向成功之門的踏腳石。

從古到今,有許多的例子証明學是要問的。

像古時衛國的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一個一十分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後,衛國國君為了使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孔圉好學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更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後,笑這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有什麼不懂的事情,就算是地位或學問不如他的人,他也會大方謙虛地請教,一點也不覺羞恥,這就是他可貴的地方,因此才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一番教導,子貢才服氣了。

還有進士楊時,他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薪厚職,去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學。當時程顥、程頤兩兄弟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後有程顥死後,他自己也有四十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走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一起去程家,但不巧遇到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外面開始下雪,這兩個人不敢打擾老先生睡覺,俟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過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才發現他們站在這裏,便邀他們進屋,才發現他們腳下的積雪有一尺多厚。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問不單是刻苦學習,還要不恥下問。學問學問,就要善於發問,對不理解的事,更要一問再問,不是怎麼叫「學問」?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4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