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居

老有所居,談何容易。從前老有所居是一種幸福,現在是一種痛苦。

人必須經歷生老病死,享受完青春年華,也希望能在這石屎森林中築起巢來,有一個溫馨窩心的家。但是,又有幾多個,幾多對夫婦能帶著這種生活度過餘生。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只要勤勞工作,總有出頭天,總會有屬於自己的巢。那時候,香港人喜歡打拚,互勵互勉,唱著「獅子山下」,同舟共濟,老來的時候,便可以「老有所居」了。可惜的是,無論是精神或現象,也經不起歲月的洗禮,今天的時代已經截然不同了。

今天的香港,樓價猶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要有屬於自己的巢,可能又有望天打卦,或是拚到滿頭白髮,才有一間小小的居所,真的值得?更甚的是,現今年輕人好高騖遠,日夜也只望飛黃騰達,不能腳踏實地,較低薪酬的不願捱,高薪厚職又不合資格,結果終日虛度光陰,把責任推卸政府。現在,每天也充斥著大大小小怨天尤人的聲音,卻少了七八十年代香港精神。和諧社會也弄不好,莫說老有所居了。

老有所居不單只是指老人有一個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老人有心靈寄託。親情佔了最重要一環。

白居易的賞鳥又集中雙燕辛勤地照顧四兒,但最終雙燕又有空巢陪伴,啁啾整夜悲。即使老有居,但「居」中缺乏親情,算得上是老有所居嗎?

現今,香港的年青人愈來愈不愛惜父母。年紀愈大,愈懂得在父母面前論法律,理直氣壯地駁回父母的說話,更想早日離開家園。父母只顧工作,賺錢養家,忽略了孩子成長。可想過上一次同桌食飯是多久的事?父母老來的時候,剩下的只有空巢。少了親情?還算上是老有所居?

從前的社會,父母體罰教導方式雖然嚴厲苛刻,但卻培訓孩子守禮的傳統中國品德。同桌食飯你來我往,少了電視、手機「送飯」,多了談天嬉哈。究竟「棒下孝子」是否完全錯誤呢?

儘管你有三頭六臂,也不能保證老來有所居。既然人的一生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何不坦言面對每一天,勤勞工作,多點照顧和關心孩子,以友相待,也算得上對得起自己,何必日日為樓價而擔心,正所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4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