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國民族存亡的抗日戰爭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破壞力最大的戰爭,為中國帶來無法修補的傷害。這場戰爭激起國民的愛國情緒,團結一致抗日。引發這場侵略戰的主因是,蔣介石為了穩固一己的政權,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令中國的人民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缺乏。明治維新後,日本急需擁有中國如此龐大的市場和資源。加上「大陸政策」主張:「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須先征服滿蒙」,日本人普遍存有「軍國主義」的思想,不斷利用如「萬寶山慘案」、「中村事件」等作藉口,逐步侵略中國。

在日軍的秘密策劃下,關東軍炸毀了南滿鐵路,攻佔瀋陽,史稱「九一八事變」。其後又有「淞滬一二八事變」。後來更成立偽滿洲國,控制東北的一切。溥儀曾說:「如果滿洲人有不忠於滿洲皇帝的,就是不忠於日本天皇。」後期,日本退出國聯,可見日本就算面對國際的譴責,也充耳不聞,所有舉動均表現出既定的侵華決心。

當時,蔣介石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先後和軍閥互戰,並對紅軍進行了三次「圍剿」。為了進行內戰,他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採取了退讓妥協的政策。如在一九二九年,以日本從山東撤軍為前提,草草了結「濟南事件」。其後又與日本簽訂了一系列的「改善關係」條約,如<塘沽停戰協定>、<何梅協定>等,更助長了日本侵華的野心。

儘管南京政府一直採取退讓妥協的政策,但全國的人民已經自動奮起,抗日救亡。愛國學生舉行集會,工人大罷工,各地展開抵制日貨運動,各路義勇軍紛起抗日。直到西安事變發生後,國民反日情緒已達致極點,無法再容忍日本入侵。

在抗戰期間,初期中國只是兵力較多,但訓練、裝備不足,戰鬥力有限,惟同心抗日,戰意高昂。在如此的情形下,也獲得幾次勝利,激勵人心。後期在國軍的抵抗下,成功地令日本不能以三個月征服中國,甚至開始暴露出弱點。日軍的攻勢被迫減少,國軍亦由守轉攻。「長沙大捷」,「百團大戰」均是中國獲勝,日本已無法長驅直進。抗戰後期,日本只是垂死掙扎。又因太平洋戰爭影響下,國軍得到盟軍支援,最後更因美軍投下原子彈,直接迫使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中國在經歷多次戰事後,仍受國、共兩黨的黨爭影響,經濟受到破壞,損失高達過億,社會更是史無前例的傷害。南京大屠殺事件,激發了國民團結一致,不分黨派,發揮民族精神,誓死保衛自己的家園。抗戰勝利,結束中國近百年的軟弱形象,洗雪多年的屈辱,提升國際地位。希望今後中國人民能夠團結一致,創出民主、自由統一的新中國。


林翼勳博士評語

論史必於發生事件之日期、因由有確切資料作依據,否則有近誣之虞。以首段為例,抗戰主因是蔣氏「攘外必先安內」之策,此說有倒因為果之嫌。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2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