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指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會是仁人君子。那麼立法會的候選人宣傳自己的才能以博選票是否屬於巧言令色?我們若是宣傳自己,會否被視為非仁之小人?

中國人是一向重視含蓄自重的一羣。在傳統的觀念中,仁人君子應該是莊敬自強、剛毅木訥的。因此,在當時的社會中,滿口好話,永保持笑容的人便會被認為是別有所圖的小人了。不過,甚麼是巧言令色?其實,巧言令色與否並非在於是否甜言堆笑,而是在於內心是否赤誠由衷。

孔子的智慧首重的是「真誠」。人若真誠,便能體察內心中的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使自己去行善,去行「仁」。子曰:「仁者愛人,仁者人也」。「巧言令色」主要是指虛情假意、背後別有用心。沒有了發自內心真誠的人,當然很少會是仁人君子了。

就我而言,宣傳自己並不一定屬於「巧言令色」之行為。如果我們宣傳自己的話語、臉上的笑容是真誠、由衷的,目的符合「仁」、「義」的,那麼你並不是非仁之小人。孔子曾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因此,你宣傳自己的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選出最佳的同學成為社員,如選出者是一位有能力、勇於服務的同學,那對全校學生也是有利的。如果你是有能力的佼佼者,便應多宣傳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令你有機會以自己的才能為大家服務,這也是「仁」的表現了;而宣傳自己去爭取職位,不就是挺身而出去阻止立心不良的人謀取職權嗎?這也就是「義」的表現。

你也許會反駁,說中國人的傳統是「少說話,多做事」,我們應以言行舉止,以行動去表現出自己的才華。在這裏,讓我告訴你「毛遂自薦」的故事吧。

戰國時代,趙平原君的手下就有門客數千人。因此當趙國危急,平原君奉派出去求救時,他便決定在門客中挑選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當隨從。可是,只選中十九人,這時毛遂就自告奮勇的要求當隨從。

可是平原君並不知道他有一名這樣的門客,於是問道:「你到我這兒有多久了?」「三年。」「一個有才華的人,就像放在袋子裡面的錐子,馬上會刺破袋子露出來,你到我這兒己經三年了,我並沒有聽說過你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你還是留在家裡吧!」「不,這其實是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早把我放在袋子裡,我早就脫穎而出了。」

平原君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帶他一起去。到了楚國,平原君用盡方法,仍然無法使楚王派兵救趙,正在這時候,毛遂突然拔劍向前走去說道:「楚國有千里之疆,百萬精兵,該是天下無敵才是,可是上次竟然被秦國打敗,使大王的祖先蒙羞受辱。此事連我們趙國人民都為貴國感到羞恥。大王,難道你一點都不在乎嗎?楚趙結盟實在是為了你們楚國!」楚王聽了這番話,立刻答應和趙國聯盟,共同抵抗秦國。

校園裏,學生如天上的白雲那樣多,沒有可能人人都互相認識,要從當中脫穎而出,便要有機會被重用(放進袋子),才華才能顯露出來。因此,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話,自薦、宣傳自己,貢獻社羣是需要的,是應該做的事情,這也是「義」的表現。

雖然如此,並不是所有宣傳自己的人也是仁義君子。不少人會為了個人私慾,受不了金錢,權力的誘惑,而墮入了非「仁」的黑暗地帶,以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表情來吸引人,引人上釣。

最後,我在此希望所有擁有才華的人多「宣傳」自己,以被別人重用而行「仁」和「義」,也勸告大家在選擇候選人時要小心謹慎,不要單從他們表面的外表與言語來選擇,應多觀察他們平常的行徑與作為來判斷他們是否真誠,是否仁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