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家三輪車

在老家的青石板路上,停放著一輛輛裹著藍布篷的三輪車,它們曾像遊魚般穿梭在狹小街道間,老街上的晨光,總能和三輪車的鈴鐺聲纏在一起。

我小時候總愛纏著爺爺坐三輪車。棕紅色的車廂蒙著洗得發白的藍布,車身四周貼滿各式各樣的小廣告,車輪碾過青石板路時會輕輕顛簸,車身上的鈴鐺也會發出響聲,像在哼一首歌。車夫大多是皮膚黝黑的老師傅,脖子上掛著洗得發白的毛巾,腳踏著板時脊背微微弓起,車把手上掛著的保溫杯晃來晃去,裡面裝著泡透的粗茶。我總愛趴在車廂邊緣,看車廂外的小廣告,看路邊賣小米的阿婆掀起蒸籠,看鈴鐺隨著風響動,看賣菜的攤子,看掛著紅燈籠的雜貨店往後退,風裡時不時傳來街坊間的潮汕話。

那時的三輪車,是老家人生活裡的「老夥計」。爺爺有時早上沒時間,便會叫輛三輪車送我去學校,它能靈活地繞過堵在路口的汽車,總能準時將快遲到的我送到校門口。下雨天,藍布篷能遮住斜斜的雨,車夫還會特意把車停在屋簷下,叮囑一句「慢些走,當心滑」。就連逢年過節走親戚,有著大包小包的禮品也不用擔心,將座椅靠背往後放便會多出很多空間,比擠公交車舒服多了。街坊鄰里熟落,有時遇到認識的車夫,爺爺總會聊幾句,再遞一根煙,人情味就順著這簡短的一瞬間漫開來。

可不知從甚麼時候起,這些「老夥計」開始慢慢淡出視野。先是老街上的三輪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到處都有的共用單車和隨叫隨到的網約車,後來我便離開了老家生活。等再次回去,我發現連巷口那位總給我糖的張爺爺也把陪伴了他十幾年的三輪車賣了,改去社區門口看門。我問他為甚麼不繼續了,他喝了口保溫杯裡的茶,歎了口氣說道:「現在年輕人都要快,三輪車慢,加上出現的交通事故越來越多,也沒有人敢坐,賺不到錢嘍。」他的聲音裡藏著說不盡的悵然和對三輪車的惋惜。

去年春節,我在老城區的舊貨市場裡碰到了一輛落滿灰塵的三輪車。車廂外的小廣告不再整潔,藍布篷上破了個洞,鈴鐺也沒有聲響,只有車輪上還粘著石板路上的泥屑,像是在回憶曾經穿梭的日子。如今的老家,為了緊跟時代發展,路越修越寬,高樓越建越多,汽車的鳴笛聲取代了三輪車的鈴鐺聲。可每年我路過老城區時,總會想起小時候坐在車上,聽著鈴聲穿過大街小巷的日子。後來,才明白,消失的不只是三輪車,還有藏在車鈴裡的舊時光,那些帶著煙火氣的日子和那些人情味。

有一種消失,讓曾經顯得尤為珍貴,當世界向前奔湧,我們總在追逐新的風景。其實那些舊時光的物件,人情與溫度,才是最為珍貴的。就像老家的三輪車,承載著時光溫度、土地記憶、人情重量、文化痕跡,提醒著我們,別忘記那些曾溫暖過歲月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