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無聊」
- 作者: 林紫珊
- 寫作年級: F4
- 寫作日期: 2025-10
- 學校: 粉嶺官立中學
「好無聊啊!」我已經很久沒從身邊同學的口中聽到這句話了。因為只要我們感到一絲絲的無聊,就會像條件反射一樣,立刻掏出手機刷短視頻,或是打一局遊戲。指尖在冰冷的螢幕上機械地滑動,大腦便能分泌大量多巴胺。我們空閒的時間已被手機填得滿滿當當,無聊成了互聯網時代瀕臨消失的情感。
地鐵車廂裡一片寂靜。每個人的手中都緊緊攥著手機,人人都是低頭族。沒有人願意放下手機,靜靜望著窗外飛馳的風景,然後放空腦袋,感受這空閒時光帶來的愜意。
這令我不禁感到唏噓。在互聯網普及的時代,人們的眼球總是被手機螢幕所佔據。人們彷彿失去了無聊的權利。
我開始懷念兒時那種無所事事的豐盈。童年的午後,沒有繁重的學業,只有漫長到令人心慌的時光。我會蹲在公園裡,看螞蟻如何費力地搬運一塊比牠們身體大數倍的餅乾屑;我會突然間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雲如何從一團棉花糖緩緩變幻成一頭巨獸;會盯著玻璃窗上蜿蜒的雨痕,在心中編一個關於牠們的冒險故事。那時的無聊,是一片等待開墾的沃土。正是在這些精神放空的間隙裡,想像力掙脫了枷鎖,創造力悄然萌發。我們因無聊而與自己對話,世界的細節在那一刻被無限放大,顯露出平日不曾在意的事物稜角。
然而,我們集體對無聊的驅逐,其代價遠不止個人想像力的枯竭。一種更深層的消失正在靜默發生。
那些依賴緩慢時光才能孕育的文化根系,正在社會追求高效率至上的主義中,悄然斷裂。無聊是文化生長的縫隙,它允許故事被反覆咀嚼,允許手藝被慢慢打磨,允許鄉音在閒談中代代相傳。當這片土壤被鏟除,其上綻放的文明之花,也會隨之凋零。
正如我故鄉街角的那家老茶館,它曾是無聊最經典的註腳。老人們在那裡一坐就是一整天,新聞舊聞、人生起落,都在那些看似虛度的光陰裡口口相傳。那裡沒有互聯網,卻是資訊與情感交換最活躍的地方。後來,茶館被一家連鎖咖啡店所替代。人們匆匆而來,很快又端著紙杯匆匆離去。雖然效率極高,但那個承載著地方記憶的文化空間,卻永遠地消失了。我們用高效率兌換了便利,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維繫文化的紐帶。
同樣地,那些需要沉靜與等待的傳統藝術,也在無聊消逝的過程中逐漸凋零。就像書法,它需要的正是看似「無所事事」的沉浸——一整個午後,只為了細細琢磨一個字的間架結構;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重複運筆。在這般「無聊」的重複中,不僅是技藝的精進,更是心性的修煉,是與千年文化脈絡的靜默對話。而今,還有多少人願意停下腳步,在這樣的「浪費時間」裡,感受一筆一劃間的從容與溫度?
因此,重新拾起無聊,或許正是這個時代最溫柔的文化反抗。它並非號召退步,而是為心靈爭取一份留白的權利。讓我們放下手機,允許自己擁有一段看似虛度的光陰吧。去凝視一棵樹的四季,去聆聽一場雨的交響,去陪伴長者重溫一段發黃的記憶。因為唯有在這些無聊的時光裡,我們才能彎腰拾起那些本不該被遺忘的痕跡,才能為文明的根留住最後一絲潮濕,讓那些瀕臨絕跡的記憶,在快時代的裂縫裡,找到一線生機。
守護看似無用的無聊,即是在守護我們的靈魂與將被遺忘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