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閱讀報告

一輪旭日,陽光從窗簾的縫子射進屋子裏,剛好映出母親灰白的頭髮。那刻才發現母親已經年邁,但你卻後悔過往並無發現。慨嘆於眼前的生老病死,悲歡離散,你卻渴望這只是一場夢,但這是《目送》的世界。

《目送》一書寫作者以每天的通話,短短的幾句問話,帶出父親的病況,說明年邁的父親將踏進死亡的邊緣。通過回憶與父昔日的生活,表達對父的思念及不捨。此外,作者描述每次到屏東探訪母親時,她卻不知作者是誰。作者意識到母親的灰白色頭髮,卻希望與她共老,因而帶母親做腳底按摩、到美容院洗頭、買營養品等,更親手幫她的指甲上色及化妝,表現出對母親的關懷及內心的敬意。從而深深感受到作者不想母親漸漸年老,以照顧母親為先。同時,作者的兒子漸漸長大,愈來愈勉強忍受作者的深情,留下來給作者不是一份不捨,而是個高大的背影來告訴你不必追。作者對兒子的離別而感落寞,一邊慶幸於兒子的健康成長,一心期待著那冷漠的背影回頭一瞥。

《禮記》有言:「為人子,止於孝」,作為子女,理應盡到孝順父母的義務,以透過行動表達對長輩的尊重。龍應台的母親年邁,固然渴望子女報孝。雖然她忘記了兒子的樣貌是如何,聲線是怎樣,但作者仍然堅守照顧母親,為的是讓她安享晚年。作者的一言一行值得欣賞,亦正正令我反思是否有孝順父母?即使年紀尚小,無法賺取金錢以達到「其下能養」,但仍可盡到子女的本份孝順父母。即使是做家務,還是自覺溫習,只要可以不讓父母擔心,也是一種孝。

每讀《目送》,均有一種心酸的感覺。或許是被作者的文筆所觸動,或是因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情懷。憶起近日親自為媽媽梳理頭髮,卻發現黑髮之間竟有一絲絲白髮。我不禁感到內疚、後悔,是因過往沒有好好照顧及孝順母親而生其感。那一種愧疚如《紅心蕃薯》一文中,作者林清玄頓時發現父親的頭髮顏色似葦芒花般灰白而後悔過往沒有發現的愧疚之感。我卻變得更珍惜自己的家人,不會似昔日猶如龍應台的兒子帶給母親的是離別,而不是關懷。昔日的我,抗拒父母的關懷,視此為囉唆,給他們負面的回饋。讀《目送》使我瞭解到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就如身為子女,與父母有代溝,但為何不嘗試以父母的立場感受?「猶懷老牛舐犢之愛」,父母對子女的深摯之愛,固然望其接受,而非抗拒,那麼為何要父母白髮蒼蒼、步履蹣跚之時才懂得後悔,懂得珍惜呢?

書中有一句話咀嚼了片刻,才豁然確斯。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兒子小時送他回校,看著他不斷回頭,以小小的背影表達不捨;在兒子長大後送他到外國讀書,看著他高大的背影並無回頭一瞥,告訴你不必追。一次又一次目送著孩子的背影,再次被兒子抗拒。母子之間的疏遠,就如以背影拉遠兩者之間的距離。目送著,甚麼也不可以做,唯有內裏牽掛著。咬文嚼字,代入作者的角度,才可真正感受到、明白到深層意義,非瞬息之間方可領悟。

《目送》寫道:「人生本來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場,情再深,義再厚,也是電光火石,青草葉上的一點露水,只是在我們心中,有萬分不捨……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裏,陪著我們,繼續旅程。」相信這句話可解開長存於人們的心結,生死無常,即使不存在,仍留下回憶。放下不捨,以心裏的燭光,陪伴自己,堅強地繼續人生的旅程。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目送》正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珍惜、教我反思、教我生死觀,使我沉醉於《目送》的世界。

就我個人見解,《目送》一書原意在於反思現今社會人們都忽略家人的重要。青少年重視朋輩及玩樂,成年人卻忙於工作以賺取金錢。試問自己有否真正關心及孝順父母?人們總有一種錯覺,就是父母一直在我們身邊,每天見面已是日常生活,並非覺得稀少而珍惜,而是因常見而覺得普通,甚至反感。《目送》正能提醒人們要珍惜身邊人,不應只顧個人得益,應花一點時間照顧父母,關心身邊人。

《目送》的世界看似悲慘,但我慶幸曾沉醉其中,才及早醒覺,瞭解到書中的道理,使我變得感恩,變得更關懷別人。


林翼勳博士評語

內容充實,有記述,有舉證,有說理,總以勸勉子女關愛及孝順父母為歸,且期許人閱完是當知道感恩。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8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