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一次行孝的經驗

「這是甚麼來的?難吃透了……算了!我還是獨個兒出去食罷了!」嘩——乓!飯桌上只剩下我和母親兩人。父親剛才的那番話猶如鋒利的小刀,刺進我的心坎。一心只想修補家庭的關係,可惜事與願違,不但關係沒有改善,反而越幫越忙……

父親近年經常出外公幹,一家人同桌食飯的日子屈指可數。過幾天就是年三十了,我決定親自下廚,弄一頓團年飯。一方面希望改善父母的關係,另一方面亦都藉著過年對父母盡點孝心。可是,平日嬌生慣養的我又怎會做飯?於是我決定向廚藝了得的允行表哥學藝,盼望能在年三十晚煮一頓美味佳餚。

凡事不能一步登天,要在短時間提升廚藝就像夸父追日,最終只會徒勞無功。因此,允行表哥挑選了較易掌握的餸菜。雖然表哥已經把烹調的步驟傾囊相授,但是平日粗心大意的我每次都把家中的廚房弄得一團糟,有幾次因為忘了關火的時間差點兒把表哥的房子毀在火海之中。平日,我總以為煮食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經過這幾天的練習,我發現煮一頓飯一點兒也不簡單。單單是一個蒸水蛋,就浪費了五六隻雞蛋。蒸水蛋的第一個步驟是把蛋殼打破,這動作快捷而且簡單,但是,攪拌蛋黃漿卻十分吃力,即使成功了,一塊塊蛋殼碎還是夾雜在水蛋之中。儘管如何努力也挑不走。正如破碎了的關係,即使如何修補,所造成的傷害往往埋在內心不能忘掉。

幾日來不斷的嘗試,使我能獨自從廚房中端出三餸一湯。桌子上香噴噴、熱燙燙的飯餸等待著父親的來臨,可是原本熱燙燙的飯餸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變冷了。這時門外傳來咯咯的敲門聲,只見父親滿面通紅,衣袖鬆亂,身上散發著一陣酒氣。他搖搖欲墜地走到飯桌上坐下,母親雖緘口不言,但從她眼眶泛紅地望著父親就知道她痛心入骨。然後,我主動為父母添飯。「好吧!趁飯餸尚有些餘溫,趕快吃吧!」我試著緩和這個冰冷的氣氛。可是,氣氛並沒有緩和下來,整個飯桌寂如死灰。偶爾傳來鄰居們一家熱鬧的歡笑聲,令我唏噓不已,不禁嘆了口氣。這時父親扔掉手上的雙筷,大聲對母親呼喝:「這是甚麼來的?難吃透了!你到底會不會做菜呀?算了!我還是獨個兒出外食罷了!」自此之後,我再沒有與父親同桌食飯。當時,我沒法分辨餸菜的味道,因為我嘗到的只有苦澀。

人生總是充滿種種荒謬。本以為煮一頓午飯,一家人齊齊整整,父母的關係得以改善,父親浪子回頭,然後一家團圓。可惜,我這份孝意並沒有傳遞到父親的心中。原以為付出「孝」,就一定得到「父愛」,後來我才明白到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離開是沒有理由地離開。

這種荒謬,我想母親才最為明白。母親付出了一生的時間照料我們,無論我如何任性,只顧玩電玩不幫手做家務,甚至常常和別人打架。母親總會留下一頓溫暖的飯餸等著我回家。為甚麼?為甚麼要無條件的付出?母親的愛是沒有條件的。

我沒有追查父親離開的原因,在我眼前的是年華老去的母親,我沒有怨天怨人,我學會了何謂珍惜。我感到知足是因為母親仍在我身邊。社會上仍有許多人的情況比我還要差。有些孤兒一生並沒有做過任何傷天害理的事,可是一出世就沒有機會孝順自己的父母,甚至一些人連自己的身世都不知。我想這才是最大的無奈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次行孝的經驗讓我對以上的說話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孝順父母是出於對父母的愛的珍惜,同樣我們亦要把這份無私的愛帶給身邊的人。與其被綑綁在遭愛與被愛傷害的恐懼裡,我選擇自由自在地去愛身邊的人。


林翼勳博士評語

此篇異乎別文,專就親下廚煮飯以孝親,被父親否定一事為述,可見付出愛,卻未必就「一定得到父愛」。從而領悟「孝順父母是出於對父母的愛的珍惜」,並選擇自由自在去愛身邊之人。可見作者襟懷之高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8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