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評

晶文薈萃 十優文章

《史記》,顧名思義就是歷史的記載,除了對中國歷史外,亦對中國的人民領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曾聽說過《史記》,我也不例外。雖然很多老師都經常推介《史記》這本書。我亦知道《史記》在中國歷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但從來沒有真正讀過。這次的閱讀報告除了加深了我對項羽這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的認識外,還讓我體會到《史記》這本書被後世推崇的原因。

我閱讀的《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充滿傳奇的一生。本書記述了項羽自小讀書不成,學劍又不成,學兵法又半途而廢。後來跟隨其叔父項梁避開仇人,去到吳中,長大成人,成為西楚霸王,經歷鴻門宴、霸王別姬、垓下之圍等事,最後在烏江自刎而死,記述了其波瀾壯濶的一生。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著力刻劃了項羽悲劇英雄的形象。讓我最深刻的故事就是《垓下之圍》。劉邦與韓信、英布等追擊楚軍,在垓下把撤退的楚軍層層包圍,就是現今所說的「四面楚歌」。其後項羽突圍而出,領著二十八個騎兵逃到烏江,最後在江邊之刎,結束了其充滿悲劇的一生。

《垓下之圍》運用了很多對答,使整個故事更為生動,猶如置身的其中。楚軍在垓下被重重包圍下,項羽在帳中飲泣悲歌,讓人感慨一代英雄也有絕望的時候。其後項羽在僅剩二十八個騎兵時,仍然能夠從漢軍中出入自如,不得不驚歎其軍事奇才。而《垓下之圍》亦記載了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在烏江自刎,結束了其充滿起伏的人生,也為《項羽本紀》畫上句號。

項羽的一生多彩多姿。稱霸時,受大家所敬畏,他最終也是以悲劇結束人生,死後肢體還要給下屬搶奪,死無全屍。項羽在歷史上的評價好壞參半,就以司馬遷為例,他在《史記》把他描寫成一位悲劇英雄,讚頌他的功業,肯定他滅掉秦國的功勞、貢獻。項羽亦是一位軍事天才,如否,又哪能在垓下被層層包圍下仍能率領下屬在漢軍中進出自如呢?項羽除了有打仗時勇猛的一面外,亦有忠厚率直、善良天真的個性。在烏江自刎前,他竟自願將頭顱送給呂馬童接受封賞,又把心愛的「騅」贈予亭長。

但他天真、敦厚的個性也是他的弱點。就是因為這樣,他在《鴻門宴》中軟了心腸不殺劉邦,釀成他一生最大的錯誤。而他亦是個較老實的人,跟劉邦鬥智是沒可能的事,因此項羽在垓下輸了給劉邦。

從《項羽本紀》中,可以看到項羽生性多疑、不懂用人,使很多原來的楚將倒戈相向,背楚投漢,當中韓信、英布、陳平就是著名的例子。相反,劉邦卻以接納降將以及離間為重點,使許多不受項羽重用的賢才良將轉投漢營,使楚軍的戰鬥力一天不如一天,最終敗給劉邦。

雖說項羽有善良、敦厚的一面,但他亦有殘暴不仁的一面。由於他是舊貴族,平民在眼中比蟻還要低微。他經常在打敗敵人後,都會進行大屠殺,著名的有坑秦降卒。越來越多人反抗他。他不懂收買人心,只為了迅速征服天下。這樣與民為敵,政權是不會長久的。反之,劉邦就深明此道。他攻陷咸陽後跟父老約法三章,先安撫民心。項羽就是因為不懂收買人心,便輸了以民為主這一部步。

在《項羽本紀》裡,項羽英勇善戰、無畏無懼。在吳中起事開始,他便所向披靡,至鉅鹿、彭城之戰更登上了人生的巔峰。雖然這些顯示了項羽的膽識、神勇,但他總認為武力可征服一切,缺乏了謀略,將大好江山從自己手中送走。

這本書的結尾項羽在烏江自刎,可見他過於衝動。正如杜牧的《題烏江亭》中所提及「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如果忍辱一時,重整旗鼓,說不定可以捲土重來。就是因為他的胸襟不夠廣闊,太過自負,眼光不夠遠大,再加上一時衝動,便將劍往脖子上一抹,再也沒機會捲土重來。

項羽是個充滿英雄氣的人,可惜不太懂人情世故,與民為敵,用人不當,過於自負,自己不知不覺地一步一步的走去懸崖,最終一生以悲劇來結束,一代梟雄就此隕落,甚為感慨、惋惜。

《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記錄了這個曾經掌控天下權勢的人物高低起伏的一生,讓後世認識到項羽這個悲劇英雄,亦作為現今社會做人的借鏡。《史記》這本書了記錄了漢代前鮮為人知的歷史,當《項羽本紀》便記述了西楚霸王傳奇的一,讓後世更清楚漢代前的歷史,在中國歷史發展上應記一功,因此被喻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一本巨作也是當之無愧。


鄭綺蓮小姐評語

寫項羽性格全面,有好有壞,也有與劉邦的對比,更能顯出項羽獨特性。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6 輯